媒體報導
-
高度近視恐導致視網膜剝離 防止度數加深可以這樣做
眼科醫師陳逸川指出,現代人罹患近視年齡層不斷下滑,使得高度近視的人口不斷攀升。隨著近視不斷加深的過程中,眼球直徑(眼軸)也會增長,而眼球外圍前後又有鞏膜、脈絡膜和視網膜3層組織,其中視網膜布滿感光細胞和神經纖維,是負責視力清晰的關鍵。
-
白內障不可逆 置換人工水晶體醫師提醒注意這些事
白內障是指原本透明的水晶體因各種原因變得混濁,光線無法透過導致視力不清晰。李孟昇說明,白內障最直接的症狀是視力不斷衰退,通常不會伴隨疼痛,醫學上歸納老化和紫外線傷害為白內障主因。白內障從一開始視力模糊,到逐漸影像重疊、眩光、畏光和光暈,夜間視線不清,或感到色覺偏暗或變黃等,需視病患對於視力不清晰影響生活品質的程度,來考慮是否需進行白內障手術改善。
-
用眼過度早發性白內障比例增 多功能人工水晶體提供新選擇
人隨著年齡增長、老化,眼睛會產生老花、白內障等問題,但3C產品普及化後,愈來愈多人讓眼睛暴露在藍光的傷害下,高度近視患者增多,罹患白內障的年齡不再是老年人專利,年輕型的早發性白內障也有增加的趨勢。截至目前,尚無任何藥物療法被證實能有效治好白內障,接受白內障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癒方法。
-
孩童近視應及早控制 一旦釀成高度近視恐增失明風險
陳逸川指出,為讓角膜塑型鏡片若要發揮最佳作用,每晚必須從睡覺到翌日起床配戴達6至8小時,若睡眠時間不足,配戴塑形鏡片的效果也會打折扣;反之,配戴時間也不能超過10小時,否則恐造成眼睛缺氧現象。此外,塑型鏡片約2至3年需淘汰更新,避免累積鏡片的沉積物導致透氧度降低,影響眼睛健康。
-
學童視力惡化速度比想像中還快 孩子近視控制不能等
李孟昇表示,具有矯正及控制近視度數增加效果的角膜塑型片是1種安全、簡單、有效,且非侵入性的視力矯正法,具有可重複性和可恢復性,鏡片一旦停戴後,角膜就會回復至配戴前的狀態,角膜的完整性、厚度都沒有改變,不會對眼睛造成永久性傷害。對學童來說,角膜塑型片可讓他們白天無需配戴眼鏡就能擁有清晰視力,不僅活動更便利,也能避免散瞳劑可能造成的畏光或眼壓高等副作用。
-
近視的人不會得老花? 眼科醫師破解迷思
近年來3C產品普及化,影響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,老花已有年輕化趨勢。長時間緊盯螢幕、低頭族、睡前關燈滑手機等過度用眼族,不少在35歲之後就已視茫茫加入老花行列,出現看近或看小字吃力、光線昏暗時看不清、眼睛易疲勞痠澀等老花症狀。
-
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 防範惡視力從小做起
生活型態及用眼習慣的改變,使得近視成為現代人從小就必須面對的健康課題。目前各級中小學每學期都會安排視力檢查,一旦發現近視,就應該由專業眼科醫師評估後,進行作息調整、注重視力保健、配戴眼鏡,或是使用睫狀肌鬆弛劑 (散瞳劑)等常規治療方式。
-
現代人散光加高度近視增 與用眼習慣改變有關
角膜塑型鏡片是1種在夜間睡眠時配戴的硬式隱形眼鏡,利用鏡片的弧度在睡眠中調整角膜曲率,避免眼軸持續變長、度數增深,臨睡前戴上、起床後摘下。不過,在配戴角膜塑型片矯正視力前,仍須經過眼科專業醫師的檢查與評估,如本身有先天性眼睛疾病的患者,則不宜採用。
-
對抗老花眼 水晶體置換不再視茫茫
現代人無論再怎麼保養,努力維持外在的光鮮,面對老花眼找上門的不便,也只能妥協在老花眼鏡下,接受不得不顯露的老態。有些人以為,只要年輕時有近視就不用擔心老了有老花,事實上近視與老花的成因不同、視物遠近也不同,所以2者不能一概而論。反而我們常見到同時有近視與老花問題的人,為了要同時看清楚遠、中(看電腦)、近(閱讀、滑手機)得配上2副以上的眼鏡,才能取得視力的協調與平衡。